集团动态
集团动态
怎样开展校企合作?
来源: | 信息来源:头条评论 | 发布时间: 2018-05-22 | 38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吴振峰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首条>
校企合作之关键是找准切入点,将企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互惠双赢。
 
 

怎样开展校企合作?

——松雅湖畔随想

职业教育强调面向市场培养行业和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需要对接人才需求,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解决供需矛盾和问题。国家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具体到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的公益性和企业的效益性,在体制机制上是两个不同的频道,往往各唱各的调;另一方面,校企相关领导、管理者、师生和员工等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深度不够,执行力度不足,保障措施不明,即所谓“上有政策,下无对策”。如何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实现互惠双赢,今抛砖引玉,请大伽指导。

一、校企合作之难——隔岸观火

由于我国是新型工业化国家,从一产、二产到三产都在不断升级,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技能密集型转变,从知识技能型向信息智能型转变,而专业建设与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教学质量远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成为滞后专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以IT类专业为例,信息技术已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到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转变,计算机和互联网已从高科技专用工具转变为普适性通用工具,成为即水、电之后的基本公共资源,人类已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当前正处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和升级各类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转型时机,而我们的IT类专业教育还大都停留在传统PC教育时代,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学校办学难与企业招人难的两难局面,特别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型专业领域。

职业院校之难,学校是公益性的,以培养人才为已任,即如何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区域经济培养合格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现实的问题是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离,面对行业企业需求,专业办学是背对、面向、走近、跟进、帮助,还是引领行业,我们现阶段的专业教育水平达到了哪一步?对部分职业院校而言,由于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办学的行业针对性不强,普通中青年老师一般缺少企业从业经历和经验,更谈不上实时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企业新文化。因此,职业教育是人才市场的供给侧,但往往是隔岸观企业,闭门办专业,人才培养难以达到企业要求。

行业企业之难,企业是效益性的,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关注点是效益,即如何生产社会所需的优质产品,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一般企业是面向市场需求,围绕技术、产品、服务开展设计、生产的营销活动。部分发展较快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基于自身人才需求出发,将人力资源招聘与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有较少企业则从开发教育产品、输出技术认证,培养市场销售、技术运维和潜在客户的角度开始关注教育市场。因此,企业的主业在市场,对人才培养往往是隔岸观教育,企业技术资源难以转化为教育资源。

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和需求不对称,又自顾不暇,因此,各种中间服务商,即培训机构成为了校企合作的积极参与者。虽然可以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分散性人才需求与学校批量培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在企业技术与产品、应用与实践项目案例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方面仍显不足。

二、校企合作之道——相向而行

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培养人才,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共同点;企业需要理论水平、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强的专门人才,这需要针对性培养;企业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这需要多层次培养;企业的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资源可以转化为教学设备、实训项目、教学资源和文化产品,为学校办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师资、设备、技术、案例等教学资源和服务。因此,校企合作之道在于发挥各自优势,相向而行,共同开发教育教学产品和专业人才。

1、找准校企合作的“点”,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协同共建新工科。对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已经从PC工具时代、互联网平台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DT应用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时代(语音与人脸识别、工业机器人、精准服务、自动服务),IT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将产生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需要新的专门技术和应用人才。找准新技术与应用的点,合作创新开发和协同培育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商机所在。

2、形成校企合作的“线”,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新产品。企业的优势是市场、技术、产品、服务等技术人才,院校的优势是课程、教学、管理、育人等教育人才。从专业建设角度开展校企合作,从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研制、教学保障体系研究、双师队伍培养教育、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教学质量认证评价到就业服务体系等,可以联合开发系列化教育产品和完整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再从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双主体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到就业服务,探索新工科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系列化教育教学新产品。

3、拓展校企合作的“面”,开发相关专业群体系,产学研深度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从专业课程开发、系列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实训设备开发、教学实训项目案例开发、专业技能认证开发、创新技术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服务开发等,做实做厚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面。也可以从一个专业出发,向邻近相关专业延伸,开拓多个专业教学产品,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群。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服务、智慧决策等方面合作开发新产品,从专业共建、新工科共研、混合所有制办学到联合培养,以及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探索一条全新“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校企合作之路——乐在其中

校企合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但路怎么走,还需要有具体的战略和有效的实施方法。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需要有教育的情怀,即要把“服务职业教育、拓展应用市场、培养未来客户”当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的指南之一,才能在校企合作方面走得更远。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走近校园、走进校园到深入校园,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研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建设重点内容,针对学校的特点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深度分析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近期专业建设和教学需求,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其次,校企共建核心顾问团队,研讨专业建设发展趋势,专业教学产品的方向,指导系列教育产品开发,评估合作开发进程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决策下一步研究方向和进程,为校企深入合作把脉和指路。

其三,校企共建研发技术团队,发挥院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师”团队优势,开发专业教育产品系列框架,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服务产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教学评估等产品研发,并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迭代开发和递进优化,形成系列化专业教育教学产品。

其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稳固的联系,从而及时跟踪、观察和了解企业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形成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老师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知识和项目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能力。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体验真实工作流程和应用场景,从而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见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五,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先进技术、成果、案例资源和项目实践经验转化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教学资源,形成课程体系、专业教材、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书等系列产品,从而可以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人才渠道与储备。

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双师共用、人才共育,良性互动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师生多赢。

四、校企合作之策——灵活多样

有了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产品,还需要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学校,由于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差异,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学校的专业需要做强,有些学校则需要做大,因此,在校企合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院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学校的需求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某些学院,校企合作可以成套引进专业人才培养系列产品,包括专业共建、课程置换、实验室共建、双师授课、教学共管、实训共练和就业共担。

对某些学院,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需求进行专业定制,或购买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如专业教学与实训设备、专业新技术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师技术培训、创新创业合作、专业技能竞赛服务、专业技能认证、专业实习和就业服务等。

对某些学院,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按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按企业人才标准进行考核,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学生推荐安排到企业就业。

总之,有了系列解决方案,就可以根据学校不同的需求,灵活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成套购买、部分选购、租赁服务,也可学校定制、合作开发、服务外包、推送服务等。

从合作开发课程和共同教学、专业共建共管到协同育人,再到新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和企业文化创新服务,校企可以从不同层面和维度开展合作,形成“产学研”大人才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校企合作只有拓展技术和应用市场,又能培养企业后备人才,才能抢占产业至高点,引领行业的发展。